
子午墩考古现场负责人周恒明介绍,去年3月进驻以来,考古人员已经从大土墩里清理出38座古墓,4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主要是夹砂陶、泥质硬陶和原始青瓷三类。
从文物数量较多来推断,这座墓的墓主人应当是家族中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族人们用全套的存贮器、炊器和盛食器陪葬,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忍受饥饿。陶器内当初可能也装有谷物等其他食物,但因为年代久远,被腐蚀而荡然无存。
蛋黄蛋清都没了,只剩下蛋壳
3月25日,现代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罐鸡蛋。细细看去,这些鸡蛋和现在的草鸡蛋差不多大小。
“迄今为止,江南土墩墓一共发现了上万座,这是发现的第五罐鸡蛋。”林留根说,此前有4罐考古出土的鸡蛋分别藏于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句容博物馆和南京农业大学博物馆。相比其他4罐鸡蛋,这是最完好的。
因为蛋黄和蛋清是有机质,历经2500年,基本被分解,而蛋壳是钙质,性质稳定,保存了下来。林留根说,这样一罐鸡蛋,要赶紧放到实验室,恒温恒湿保存。同时开展相关研究,比如提取DNA,可以知道它是新鲜的,还是腌制的。
这罐鸡蛋有盖子
为什么要把鸡蛋放进墓中?林留根说,因为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它们象征了生生不息,子孙绵延。同时,也不排除是墓主的个人喜好,“或许,墓主生前就是一个爱吃鸡蛋的人。在古人的观念中,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同样享用,所以,墓主死后,后人把这罐鸡蛋埋了进去。”
说到鸡蛋,南京博物院老大殿的展厅里有一罐“西周鸡蛋”,一度在网上走红。林留根介绍,南博的那罐鸡蛋出土于江苏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座西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鸡蛋实物,那些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4.2厘米。林留根说,溧阳的这罐鸡蛋和南博的那罐年纪相仿,具体距今多少年,要通过测年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