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剧《都挺好》以苏家母亲猝死开场,“顶梁柱”的倒塌暴露了这个大家庭的全部问题,父亲苏大强(倪大红饰)自私懦弱,大哥苏明哲(高鑫饰)迂腐愚孝,二哥苏明成(郭京飞饰)啃老无能,作为母亲重男轻女观念牺牲品的小妹苏明玉(姚晨饰)与家人断绝往来多年,靠一己之力出人头地之后又选择与家人和解……这部电视剧从播出之日起,围绕着剧中人物关系的讨论声便不绝于耳,“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成为讨论中的高频词汇。
“原生家庭”的概念脱胎于“原生家庭决定个人命运”的心理学命题,是心理学者武志红着力强化的观点,后被众多心理学研究者证伪,但“原生家庭”的概念仍然进入社会讨论话语中,用以指代个体出生成长的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在《都挺好》之前,出品方正午阳光的古装家庭伦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对女主角的“原生家庭”着墨颇多,同样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讨论热度。
曾几何时,家庭伦理剧王牌类型中女主角一直是对外的,大战婆家三百回合,身上大多呈现出“三破一苦”的特质——破碎家庭、破碎婚姻、破碎情感、苦难人生。如今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角色显然更加强大,斗争对象也从姻亲转向血亲。这一转向背后,是社会中成员(尤其是女性)个体化程度的提高。个体不再被社会身份所束缚,自我不再是受外在需求所决定和影响的被动实体,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成为个体化的核心内容。
斗完婆婆斗爸爸
所谓“家庭伦理剧”,一般被界定成以家庭成员、亲属之间情感纠葛为主要表现内容,以家庭为主要叙事场所,以揭示人物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境界、价值观念为主旨思想的电视剧作品。这类电视剧作品通常围绕着孝悌、亲情、代际冲突、夫妇关系展开,剧情突出欲与理、情与法、义与利等矛盾,借以反映社会,凸显人性。家庭伦理剧故事背景大多设定在现代社会,从小人物视角入手,展现社会和人伦观念的变化,对于反映社会主流观念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家庭伦理剧这一类型伴随着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四十年历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庭伦理剧便进入观众视野,1979年出现了讲述父亲病危之际子女争夺遗产故事的短篇电视剧《爸爸病危》。由于家庭伦理剧贴近现实生活,有固定的收视群体,大多以室内戏为主,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收益稳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大地方电视台逐渐市场化后,家庭伦理剧的数量逐渐增多。除了市场需求因素,政策调控也是家庭伦理剧大量涌现的原因。政策风险低的家庭伦理剧迅速填补了市场缺口,其中戏剧元素丰富的婆媳剧更是成为家庭伦理剧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类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的大集体式生活方式趋于瓦解,原子家庭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类型化的婆媳剧雏形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出现,代际矛盾逐渐凸显。千禧年后,婆媳剧日趋壮大,主要原因在于这种人物关系结构包含了更多戏剧元素,城乡差异、南北差异、阶层文化差异、性别观念差异都通过婚姻关系联系起到两个家庭展现出来。以2007年播出、改编自作家六六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双面胶》为例,上海城市女与东北农村男结合,东北婆婆的缺乏自我、土气、男尊女卑观念与上海女青年的生活方式发生激烈碰撞,不断迸发出戏剧火花。这一时期,大多数婆媳剧中婆婆的形象,就是传统观念对于女性束缚的具象体现。婆婆对于男性具有强依附关系,人生围绕着男性展开,并要求媳妇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是电视剧主要批判的对象。
家庭结构的精简使得传统文化中以父子血缘构建起了模式缓慢退出历史舞台,婆媳剧中的父亲和公公的形象通常作为矛盾的调解者出现,隐藏在母亲和婆婆身后,不再具备封建大家长式的绝对家庭权威。子女对于父辈经济依附的削弱进一步消减了这种权威。然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父权制家庭结构模式仍然作为婆媳关系形成的基础隐藏在剧本的潜台词中。婆媳关系成立的基础在于一个男人兼具儿子和丈夫这两重身份,婆媳矛盾多围绕着这个男性展开,然而女性角色很少和这个处在关系核心的男性角色产生正面冲突。这个搭建起两个女性关系桥梁的男性角色不是斗争的对象,仍然对事态发展的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婆媳剧中的女性,角色身份仍然需要通过男性角色的在场得到确认。她们首要的身份都是某个男人的妻子,其次才是女性自身。个体仍然是需要通过回应外部需求才能完成自身确立过程的被动对象。
电视屏幕上扎堆的婆媳题材家庭伦理剧很快走进了题材越写越窄的困境,舆论的批评声愈发响亮。批评者认为,以互掐、家斗为表现形式的婆媳剧将婚姻中的矛盾无限放大,强调人性中的丑陋、突出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夸大描述家庭危机和失败婚姻、撕裂亲情的内容,容易对社会中的婚恋观、家庭观和物质观念造成负面影响。受舆论影响,并伴随古装题材的再度兴盛,婆媳剧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从未走远。随着近年来政策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倾斜,以及古装剧再一次受到限制,家庭伦理剧又迎来了春天。
与家庭伦理剧上一次统治电视剧屏幕的时期不同,此前一直在潜伏在婆媳剧中的男性角色被揪到最显眼的地方来,成为斗争的主要对象。《都挺好》中,母亲的角色退居幕后,成为家庭伦理的潜台词。构建传统中式家庭结构的父子血脉中,父亲和儿子的角色在电视剧中都成为了问题和麻烦的生产者。父亲的形象不再是早期家庭伦理剧中家庭权威的所有者、婆媳剧中的调停者,而是一个倒地嚷嚷着要喝手磨咖啡的麻烦制造者。父亲被塑造成一个“公认的弱者”。阿耐小说中借二儿媳朱丽之口描述苏家的父亲苏大强,“这个公公无论多自私、肮脏、恶心,但他的行动举止长相年龄无不表明他是一个弱者,便是连笑容都是讨好的笑,这样的人,你敢拿他怎么办?你瞪他一眼,便是恃强凌弱,有理也说不清了。”
如果说以婆媳剧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尚且停留在对传统的反抗上,那么不斗婆婆斗爸爸的家庭伦理剧则又向颠覆既有家庭权威观念迈出了一步。